木头衔起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人有木头情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木头对人的陪伴是沉默且长久的。木头为人们提供房子、床铺、桌椅、筷子,对应的,也分别提供了温暖、安全、舒适、便利,难以想象没有木头的时光,人们要怎么熬过无数漫漫长夜。
科技时代,木头在逐渐推出人类生活中心,钢与水泥,玻璃与塑料,开始更多地被大家所依赖。在未来智能时代,一切都在机器与大数据的控制下存在,木头被边缘化的速度会更快。在科幻小说里,是很少可以见到木头的。可以预见地是,以后木匠这个职业,也会成为传说。
位于河北省大城县的红木大集
前几天和几位朋友去了河北一个叫大城的县城,对木头又有了许多新的认知与感慨。在众多的城市中,这个县城算是可以称得上“木头城”的,北京有十里长街,这里也有,只不过,大城的长街更长,街道两边都是制作与销售木头家具的店铺,前店后厂,有些店铺已经发展成大企业,有了百年老店的味道。
在大城,连空气中都漂浮着木头的香味。加工过的木头家具,手指掠过的时候,有滑润如脂的感觉,清凉中带着温度。有的被剖开的木头,内部有极为细腻与规律的纹理,大城的朋友一眼可以看出来,这棵几百年前的原生树木,是在哪里生长起来的。他的描述具有画面感:一棵树在溪水边,由一棵幼苗渐渐长大长高,最终成材,在被伐走之前,因为与溪相伴,终日接受溪水的冲刷与映照,溪水因此也长进了它的肌体里,那些纹理,就是溪水流淌的样貌。
大城家具展品
大城红木家具展品
大城红木家具细节
人是不可以长久站立在溪水当中的,但使用这样的木头,与这样的木头日夜相伴,使得人与自然建立了一种亲密的联系,俯卧在由这样的木头做成的床铺上,可以视为与天地共眠。木头为人带来千百年前的空气,带来农业时代的呼吸,木头的记忆里,没准还有着星空的倒影,以后再形容“木讷”,便会觉得与木头无关了,木头不是“木讷”的,它的灵气在匠人的手中被聚齐、收拢,在他们灵巧的手下,有了第二次生命。
在大城结识了这样一位匠人,他是创造陶然居品牌的叶双陶。叶双陶年轻时是个普通的木匠,一把硕大的木锯,宽阔的锯刃在长年使用之后变得狭窄,一把曾经锐利无比的刨刀,也有了沧桑感。但经过30余年的历练,这位木匠不但成了全国知名的名匠,还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华榫卯》的书,把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同仁。
叶双陶介绍榫卯结构
叶双陶著作《中华榫卯》
在谈论木头的时候,叶双陶的眼睛是亮的,30多年的从业经历在他身上仿佛没有留下任何的职业倦怠,他收集自己历年打造的家具样品,盖起硕大的生产车间,但归根结底的动力,是为了满足自己对木头的热爱,一个人当与自己热爱的事业卷在一起,是不会知道疲倦的,我相信这是木头本身以及自然的灵气,也在他工作的过程里不断灌注进他的灵魂。现在的叶双陶,不仅是一名木匠,在某种意义上,他更是一位文化人,他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一项工作或者一项事业的全然了解,以及潜在于内心想要促进一种文化得到更广普及的信心与愿望。
古往今来,热爱木头的人不计其数,这里面不仅有明熹宗这样的皇帝,也有民间无数以木头为生的工匠,梁思成至死都在保护古建筑,他有一句名言,“我也是一块辽代的木头”。唐代有诗曾这样歌颂木头,“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木头或许正是有了人为知音,才被赋予了更多、更大的价值。而木头现在的价值,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用价值,更应该体现出文化价值。
正在工作中的工人之一
正在工作中的公认之二
有关木头的文化,正在被淡忘。所以,那些至今仍在用辛勤的双手在雕刻木头的人,是在用他们的劳动,在有关木头的过去,留在当下的时刻,留给后人。这样的人,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