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榫卯>>不只是榫卯
拿到这本<<中华榫卯·古典家具榫卯构造之八十一法>>。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450余页的彩图以及各种线图,CAD构图,再加上八开的大开本,放到任何一组图书面前都能突显它的庞大。这是我见到过最大的书籍。
读过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再结合一些榫卯的实例,剖解。让我对于榫卯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原来这本书最厚重的地方是它的内容——关于榫卯结构的原理,传统,历史,和文化。
说到这本书的主编叶双陶先生,对于这个名字可能会感到陌生。但要是提到他所创办的“陶然居”,没有哪个红木圈的人会不知道这个名号。“陶然居”已然成为如今京作古典家具的标杆企业。在2013年,叶双陶先生被授予“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叶先生从二十几岁开始学习木工。随后又开始跑遍全国各地维修古典家具。再到自己制作仿古家具,成立“陶然居”。可以说,他经历过制作红木家具的各个流程。他编撰的这部<<中华榫卯>>,并不是像一些“专家”那样纸上谈兵。他完全是站在一个手艺人的角度,出于对榫卯结构的热爱,和大家分享他从业几十年的经验和见识。
这是一本最实用的工具书。书中所列举的这八十一种榫卯结构,都是传承的古法工艺,还有少数自己的一些改进。每一种榫卯结构,都有实例图片,以及各种线图,CAD图。立体全面解析了每种榫卯的构成及组合。对于红木家具从业者来说,这是教科书般的作品。
对于那些红木家具爱好者来说,这部作品能让大家对于红木家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许大部分人了解到的红木家具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选用的木材以及它的雕刻上。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家具的看面上,往往会忽视支撑红木家具最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榫卯。榫卯结构是红木家具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了一件家具是否坚固耐用。书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榫卯结构的组成及结构图。让人们从最基础的地方认识榫卯结构,认识红木家具。
也许一般工具书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可这本书一定会让你越读越觉得有趣。也许这就是榫卯结构本身的魅力吧。它不仅是一种物理方面的构成,它还包含了太多关于力学,美学,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读过这本<<中华榫卯>>,你一定会惊呼,榫卯真的不只是榫卯。
简单地说,榫卯就是在两个木构件上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的部分叫做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家具中,榫卯结构是受力部位,往往决定了一个建筑或家具的坚固性和耐用性。这也是作为榫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在余姚发现的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了最早的榫卯结构,距今已经有7000多年。那时这些榫卯结构应用在干栏式的建筑,房屋上,起到防潮,防御野兽攻击的作用。随着历史的进程,榫卯结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建筑当中,样式和功能也不断的发展改进,到了明清时期,榫卯结构则更多的出现在家具当中,也让榫卯结构发展到了最高潮的时期。
榫卯结构是由不同方向嵌接的,张紧与松脱的作用力会互相抵消,一个榫卯是这样,当无数的榫卯组合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复杂微妙的平衡。当榫遇到卯,两者结合后,便紧紧相拥,共同承担起每一座建筑,每个家具的受力。使其千年不脱落,几百年不变形。这与哲学中“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道理不谋而合。这是中华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脉的传承。
因为选用榫卯的材质与家具的材质相同,所以榫卯可以随着木质的“热胀”而“胀”,“冷缩”而“缩”,能保持家具长久坚固不变形。这种“取之于材,用之于材”,合理利用木材的特性,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也正好暗合了中国古人提倡的“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思想。在制作一件家具中,不用任何金属连接。完全根据家具的样式,材质,大小,手工制作合理的榫卯,构成富有弹性的构架,相互间的匹配更加浑然天成,完美诠释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过了那段经济快速发展让人们浮躁,虚华的年代,如今人们的心态也越来越沉稳。眼光也逐渐聚焦在了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理应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自信。无论是在建筑还是在家具当中,榫卯都只能在器物内部出现,很少有人会特意关注到它,造成对它的忽略。榫卯结构,作为一种国粹,应该更多的走向前台,让更多国人理解和学习,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化。